联盟动态

刘箐-病原微生物科学管理的先行者

 时间:2021-03-12


        刘箐,男,1970年生,甘肃庆阳人,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病原微生物危害与控制研究所所长,1992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2004至2009年,先后在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2019年开始,担任“国家现代农业与食品前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Food Frontier Industries,NSAAF)副理事长兼秘书长;《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食品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国内外期刊编委。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2项。

        难忘农大,爱上微生物

        1988年,刘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当时,农大刚从武威黄羊镇搬到兰州,设施还不完善,条件也比较艰苦,但农大的学风很好,师资力量很强。魏勇良教授是我们的系主任,专业能力特别强。有一次,我们经过一片杏树林,他说,从一片树叶上就可以看到一种病害。然后他指着杏树林,说这里的杏树已经得病了,并随口说出了病害名称,我们都很惊讶。后来我们采了杏树的叶子,拿到实验室检测,真是魏教授说的那种病害,学生们对魏教授都很佩服。还有刘长仲老师,给我们讲授普通昆虫学,他用自己编的顺口溜对昆虫进行分类,形象又好记。

        “曹远林老师,当时刚刚硕士毕业,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给我们讲授普通植物病理学,专业能力很强,人也很有个性,讲课也很风趣,下课又能和学生们聊在一起。我非常喜欢曹老师的课,从那时起我就对植物病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上下了很多功夫,感觉微观世界很奇妙,想探个究竟。还有王生荣老师、贺春贵老师等,都对我影响深刻!”刘箐回忆起当年求学农大时娓娓说道。

        年轻的刘箐,在大学时代,幸运的遇上良师,从而让他对植物保护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执着地钻研了下去,并成为终身追求的事业。

        求学深造,钻研病原微生物

        1992年,刘箐大学毕业。作为优秀毕业生,他被母校甘肃农大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但他没有继续读研,而是去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烟草局工作。参加工作几年后,因为对科研的挚爱,刘箐考取了研究生,后来攻读博士。2004年,他获得兰州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从理论出发,到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病原微生物科学防控的第一线,是刘箐在工作、求学、深造中始终坚持的基本理念。

        微观世界,是显微镜下的世界,是另一个奇妙的世界。刘箐一脚跨入,乐在其中,并遨游钻研。

        2005年—2007年,刘箐到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Biochemistry,从事博士后研究。

 国外的学习研究,开拓了刘箐的视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科研水平,在生物化学和医学领域属于国际第一梯队。

        学习之中,刘箐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和动植物病原微生物学研究领域方面,拥有卓越成绩,同时他也感受到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尖端科技方面的差距。

        “我们的国家要变得富强,就必须要在自主研发上下功夫。”刘箐自忖。

        回国后的他,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

        “如果想成为一名有所成就的职业科学家,博士后经历必不可少,不要小看这个学徒工角色,恰好是介于老师和学生之间,博士后经历越丰富,越能体会当独立PI的难处,也更会管理团队,遗憾的是,现在的年轻博士不大喜欢博士后这个职位,想一蹴而就当PI,这个就像早产的小孩,在科研上走不远,甚至出问题”。谈到博士后经历,刘箐说。

        2011年,刘箐被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以顶尖人才引进。进校后,他组建了“病原微生物危害与控制研究所”,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他组建起了一个规模庞大、专业齐全的病原微生物危害与控制团队,研究方向涵盖了病原微生物单克隆抗体建库及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致病机理、病原微生物和肿瘤活载体疫苗、肠道菌群分子生态、病原微生物生物信息学等方面。

        分子技术,建立我国第一个病原细菌单克隆抗体库

        2020年初,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的传播,将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光电科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等学科和新技术,均参与到了病原微生物的控制中,起源于人临床医学的床旁检测(POCT)等,也逐渐延伸到动植物病原微生物的控制中来。

        在快速检测方面,刘箐团队的“高通量可视化抗原宏阵列”专利技术让杂交瘤筛选效率提高100倍以上,他们还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病原细菌单克隆抗体库。

        在致病机理方向,建立了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突变株10余株,发现氧化应激相关调控基因1350余种。在致病菌活载体疫苗方向,通过基因改造建立了双减毒单增李斯特菌活载体(EGDe -DactA/DinlB)、双减毒平衡致死载体(EGDe -DactA/DinlB/Ddal/Ddat)两种疫苗研发平台,依次开展了病原细菌和肿瘤的免疫学治疗基础研究。

        他还在酒精成瘾、毒品成瘾及微生物感染和肠道菌群的分子生态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已完成部分病原微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并建立了全基因组、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大数据采集及分析平台。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的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刘箐团队,就是在崎岖的小路上,攀登到了科学的高峰。


        打破垄断,为国家建立病原病菌库

        刘箐带领他的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病原细菌单克隆抗体库,库存单克隆抗体3000余株,部分抗体已被国内30余家科研机构应用,打破了欧美国家在该领域长达30余年的垄断。解决了“卡脖子”的技术瓶颈,是我国病原病菌研究发展的一个飞跃。

        刘箐团队,目前正在构建的“中国病原细菌菌种库”(China Pathogenic Bacteria Collection, CPBC),包括食源性致病菌、临床病原细菌、植物病原细菌、动物病原细菌等,库容已达1000余种;正在构建的人类肠道菌群元基因组数据库Human Intestinal Flora Metagenomic Database(HIFMD),库存毒品成瘾、糖尿病、胆结石等各种疾病肠道菌群1000余份。这些病原细菌库的建立,为我国在病原细菌领域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病原微生物研究开创了新局面,对病原微生物的控制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帮助群众,用技术服务产业发展

        2011年至今,刘箐先后参加了中组部、人社部、欧美同学会组织的专家下基层和产学研活动,先后奔赴贵州、云南、四川、黑龙江、江苏、山东、浙江等十余省份,深入生产第一线,就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升级、技术咨询等做了大量的工作,用技术促进了地方产业发展。

        在云南楚雄,刘箐建立了“专家工作站”,重点解决了当地特色产业莱服籽油食品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在山东阳信,刘箐帮助改进了当地农副土特产品的检测技术,保障了食品安全问题。

        2020年初,刘箐回到甘肃庆阳老家,积极联系地方农科院等相关单位,建言献策,帮助家乡产业发展,回报家乡。

        刘箐教授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奉献在了病原微生物研究上,数十年如一日,夙兴夜寐,解决了许多“卡脖子”问题,为病原微生物科学管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联盟动态
  • “绿色生态农业论坛”暨国家现代农业与食品前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23年会在雄安新区成功举办

    “绿色生态农业论坛”暨国家现代农业与···

  • 芯片育种公司双绿源获隆平生物数千万元战略投资

    芯片育种公司双绿源获隆平生物数千万元···

  • 祝贺!联盟成员周俭民研究员获2023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祝贺!联盟成员周俭民研究员获2023···

  • 华中农大张启发院士/南京农大万建民院士团队“背靠背”克隆出水稻显性雄性不育基因

    华中农大张启发院士/南京农大万建民院···

  • 祝贺!联盟成员董莎萌教授

    祝贺!联盟成员董莎萌教授

  • 联盟秘书长张兴平博士在第七届国际瓜类作物学术大会上做主旨报告

    联盟秘书长张兴平博士在第七届国际瓜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