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众日报客户端刊发稿件《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对研究院充分发挥科技、平台和资源等优势,持续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进行报道。全文如下:
一项项新技术亮点纷呈,一个个新品种走向田间,一名名科研工作者潜心钻研……在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处处展现着创新活力与生机。
该研究院旨在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扶持的链条式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用科技努力保障我国人民的金饭碗、菜篮子和油桶子,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为乡村振兴、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民增收致富贡献“科研智慧”。
科技赋能,跑出种业振兴“加速度”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该研究院瞄准解决种源关键问题,构建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在小麦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作物抗病基因发掘、分子设计育种、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小麦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项原创性成果已经申报9项国际专利,其中2项获得美国授权、1项获得俄罗斯授权。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洁田模式,在玉米不减产的前提下,一亩地能多收300多斤大豆,目前这项成果正在全国示范推广,有望扭转我国大豆基本依赖进口的状况。
首个西瓜T2T无缺口参考基因组成功组装、注释并发表,成为作物基因组学里程碑意义研究成果;首次利用花粉EMS诱变技术,创制了首个西瓜饱和EMS突变体库,并成功应用到黄瓜、南瓜等葫芦科作物,这一方法和成果在Cucurbitaceae 2022国际会议上报告后引起国际瓜类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创制了一批优质抗病的新种质,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8个。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番茄、西瓜等作物的重要农艺性状,已获得一批抗病毒、抗病相关基因的编辑植株;创建了一套高效精准的基因编辑工具,可使黄瓜遗传转化率提高25倍以上。
系统评估了一大批小麦种质资源,定位了多个抗病基因,完成了三个抗锈病新基因的克隆,创制了数个小麦抗病新材料,成为抗病小麦新品种选育的重要种质。
挖掘到影响花生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多个关键基因,并利用种质资源的遗传信息差异,构建了数个聚合多种优异性状的杂交群体,为新品种的创制打下了基础。
构建了大豆突变体库,筛选鉴定到部分耐盐碱大豆及野生大豆株系,获得了部分在极度盐碱地存活的单株,克隆到重要的大豆染色质修饰与重塑因子并筛选到重要的互作蛋白,为拓展大豆的适应性奠定了材料基础和前沿理论基础。
科研成果硕果累累,研究院在项目立项、专利申请等方面也捷报频传。2022年,该研究院获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2项青年基金项目;获批4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获批1项山东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基础研究类项目;申请发明专利16件,获得授权3件。
合作共建,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8月份,研究院与潍坊市农业农村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潍坊市16家种业企业参加,围绕现代农业科研创新、产业化发展与乡村振兴总体目标,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训、成果转化、共建大数据平台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打造升级版潍坊“三个模式”作贡献。
研究院还与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山东省人才发展集团、山东沃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在产学研、人才培养、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开展合作,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引擎”。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该研究院依托科研平台和人才资源优势,以举办专题研修班和科普活动为工作切入点,搭建科技创新与培训交流平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展示农业科技力量,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建设者。
6月份,研究院成功举办两期“农科开放月”活动,来自社会各界共260余人走进农业科研殿堂,见证农业科技力量,了解农业科研故事;7月份,举办首届分子育种研修班(MBA),为育种工作者提供全方位的分子育种理论、技术、平台、方法和应用的培训,鼓励分子育种人才传播新技术、新方法,让农业丰收、农民增收;8月份,举办首届“花生生物技术青年论坛”,围绕花生抗病、抗逆、高油、籽仁甜度等方面,为来自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花生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推动花生分子育种和花生产业发展。
智慧创新,夯实农业“压舱石”
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压舱石”。《“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将发展智慧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在智慧种业、智慧农田、智慧种植、智能农机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保障能力。
为满足国家与山东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需求,该研究院围绕农业智慧化信息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科技需求,开展推动智慧农业建设的战略研究和政策咨询。前不久,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共同实施“土地制度和技术创新提升齐鲁发展模式项目”,来自省内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北京大学的师生90余人,到潍坊8个县市区的样本镇村进行实地入户调研,深入了解潍坊土地托管情况和主要蔬菜作物产销现状,在智慧农业及大田智慧农机的发展历程、演进趋势、支持政策与覆盖范围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为创新提升齐鲁发展模式提供决策支持。
同时,研究院聚焦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智能制造、农业大数据等重点领域,围绕农业互联网+物联网一体化构建、农业大数据及区块链构建、智慧农业与农业智能装备、智能农机应用等研究方向,正加快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发展数字化生产力,促进农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
8月3日,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和潍柴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订共建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创新研究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9月、10月份,研究院申请除草方式的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除草系统和一种田间实验小区的精量喷药器两项专利;申请除草机器人系统控制软件、除草机器人导航控制软件V1.0、基于人工智能的杂草精准喷施系统V1.0等三项软件著作权。
把成果、创新融入农业产业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是该研究院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追求。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努力破解更多“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和人才“硅谷”,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