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动态

千亿斤粮食产能如何提升?刘旭、万建民、周卫等院士专家建言献策,共商粮食产能

 时间:2023-04-20

2022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集中必要资源力量和手段,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
 

新一轮粮食产能如何提升?哪些领域还有提升的潜力,又该如何挖潜?近日,在中国农学会举行的“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高端研讨会”上,众多院士、专家建言献策,共论粮食产能的突破之策。
 


4月12日,在中国农学会举行的“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高端研讨会”上,众多院士、专家建言献策,共论粮食产能的突破之策。中国农学会供图

新一轮增产需解决新问题
 

2009年,第一轮千亿斤粮食产量提升规划发布,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为10680亿斤,刚超过1万亿斤,至2022年,已经达到1.37万亿斤,14年中,粮食产能提升了三个千亿斤。时至今日,我国小麦、水稻单产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粮食播种面积也常年处于高位,如何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
 

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表示,过去七十多年中,我国粮食增长可分三个阶段,1949—1958年,播种面积增加,单产提高,总产量从1亿吨提升到了2亿吨。1958—1978年,播种面积微降,单产持续提高,总产量从2亿吨提升到了5亿吨。1978年开始,随着播面的增减,单产仍在不断提高,总产量从5亿吨提升到了6.8亿吨,“现在又到了随着播面增加、总产才可以大幅度提高的阶段。”刘旭说,“未来的总体思路,要从生产力的领域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藏粮于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藏粮于地。同时,从生产关系领域提升农业全生产要素,进行市场制度和市场的改革,藏粮于策。”
 

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上一次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时,有诸多有利因素,如气候变暖使得粮食生产带北移,超级稻等良种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如今,这些因素的推动力逐渐释放,未来的提升计划,可能需要克服更多困难,并找到新的方法和途径,“第一个建议是积极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第二个建议是把生物育种和传统育种结合来培育高产品种。”万建民说。
 

增产减损应同时进行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表示,耕地指标等级的提升与耕地地力等级提升,在我国有很好的对应性,2009年到2014年,我国耕地地力提升了0.36个等级,而这一期间,全国每亩新增粮食36公斤,“基于此,预计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改造,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改良利用以及三化防控,水资源高效利用等国家行动,2020年—2025年这6年耕地指标预计总体能提升0.2个等级,到2035年再提升0.1个等级,2035年粮食产能0.75千亿斤,到2030年粮食产能1.6千亿斤。”
 

和增产对应的,是粮食减损,减损其实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增产,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介绍,产能的提升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扩面积,二是增单产,三是要减损失。粮食损失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全球大概占粮食总产的14%—15%,中国粮食损失占总产的12%左右,每年损失接近3500万吨,相当于一个吉林省,或者是陕、甘、宁、青等西部省份粮食生产的总和。再加上餐桌上的浪费等,我国每年损失和浪费的食物总量,超过22.7%。
 

“损失来自多个方面,包括真菌污染造成的损失,食物浪费造成的损失等。”李培武说,“要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推进全链条节优减损。”
 

玉米大豆杂粮增产仍有巨大空间
 

我国小麦、水稻单产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增产空间正在变小。而玉米、大豆、旱作杂粮等,仍有巨大的增产空间。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新海介绍,大家也知道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整个粮食产量占比达到40%,玉米生产的持续发展对我们新增千亿斤粮食意义重大。“过去20年我们玉米单产增长率达到1.53%,但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差距,2022年,美国玉米单产740公斤,我国是429公斤,不到六成。未来继续提升技术路径,第一要继续提升品种的耐密植性,第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还是要深松,使得上下养分能够通用。第三是提高灾害预警的能力。”
 

大豆是我国主要的油用和饲用作物,也是我国进口最多的作物种类,如何提升大豆产能?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天富表示,未来首先要做好玉米大豆协调、挖掘大豆的扩面增产潜力。第二可适当地扩大玉米和小杂粮的进口和肉类进口。“值得注意的是,土地经营的方式变化,一定要与社会养老制度结合,使老年农民有养老保障,年轻农民有地可耕,同时可以更快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水平,提升大豆的生产潜能。”他说。

在主粮之外,杂粮的提升空间巨大,杂粮作物是作物多样性代表,也是旱薄地和边际土地的主栽作物,多数对水肥条件要求相对比较低,且营养丰富多样,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刁现民介绍,杂粮作物有的产量水平以及实际栽培水平都很低,提升空间很大。“未来首先要加强杂粮作物种子资源宜产宜种的水平研究,尤其是在品种资源上加强研究。二要加强杂粮作物资源研究,加强优异基因的挖掘,提高育种技术。”
 

加强农业灾害应对保障粮食生产
 

和工业相比,农业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更加明显,极端气候、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与粮食产量息息相关,加强应对各种灾害,是保障粮食产量、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的出现越来越频繁,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路战远介绍,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损失重。近十年中,农作物平均受灾面积都在3.8亿亩左右,损失粮食600多亿斤,尽管我国的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很快,抗灾能力不断在加强,这使我们大约减轻了30%的损失,但是局部的灾害仍有加重趋势,需要管理部门和科技工作者引起重视。“切实推进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高质量发展,要注重两个坚持、三个转变,”路战远说,“坚持防抗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应对转变。”
 

病虫害是农业的天敌,我国每年发生的病虫草损害达到1665种,其中每年经常严重发生的大约是120种,发生面积超过65亿亩次。植保工作每年挽回的损失2000多亿斤,但是即使如此,每年灾害仍会造成500亿—600亿斤的损失。如何更好地“虫口夺粮”?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周雪平介绍,“总体来说,病虫草害的防控,要坚持关口前移,源头防控。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强体系建设,夯实植保基础。二是要进行风险评估,提前管控风险。三是提升监测手段,优化信息服务。四是要加强技术研发,解决防控难题。未来的工作重点,一是高效生物农药的核心技术与产品创制。二是加强绿色农药,尤其是纳米农药创制。三是强化和绿色农药配套的高效利用技术与产品革新,尤其是航空植保方面的器械研发。”



联盟动态
  • “绿色生态农业论坛”暨国家现代农业与食品前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23年会在雄安新区成功举办

    “绿色生态农业论坛”暨国家现代农业与···

  • 芯片育种公司双绿源获隆平生物数千万元战略投资

    芯片育种公司双绿源获隆平生物数千万元···

  • 祝贺!联盟成员周俭民研究员获2023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祝贺!联盟成员周俭民研究员获2023···

  • 华中农大张启发院士/南京农大万建民院士团队“背靠背”克隆出水稻显性雄性不育基因

    华中农大张启发院士/南京农大万建民院···

  • 祝贺!联盟成员董莎萌教授

    祝贺!联盟成员董莎萌教授

  • 联盟秘书长张兴平博士在第七届国际瓜类作物学术大会上做主旨报告

    联盟秘书长张兴平博士在第七届国际瓜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