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研究的角度,但更重要的是结合我们中国自己的葡萄酒产业发展,作一个比较粗略的葡萄与葡萄酒学术研究发展介绍。
1.品种
现今栽培的酿酒葡萄大部分是欧亚种,但有好些地方,包括中国一些特色地区也种植很多欧美杂种。我们中国的主产区大多需要埋土防寒,国际上,像美国的北部也埋土防寒,但现在几乎不埋土了,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到这一点呢?因为他们用抗寒的美洲种育出了一系列品种。我国之前也将“贝达”引进来用作砧木,一直到70年代后都在用,它比较抗寒,不光是在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抗寒也非常厉害。
杂交育种应该是把很多不好的东西去掉,然后把要的东西,比如抗寒性、抗病性留在里面。德国的育种研究所育出了很多的欧美杂种,除了抗寒以外,还有抗湿热的品种。我们都知道冷凉的地方葡萄品质比较好,在比较热的地方,理论上就做不出那么高端的酒。那么现在在热的地方也能用通过多酚积累,风味积累做出比较好的酒来。
2.株系
以前我们传统上就叫品种,没有带株系。现在新引进的都带株系,以后也一定是带的,不带就乱了。株系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同一品种,不同株系,无论风味、产量都不一样。例如黑比诺的株系变化很大,上千个株系常用的可能就几十个。黑比诺单个株系可能做不出完整、完全的好酒,但是它用三到四个株系合起来以后,局限互补,就可以做出一款好的酒。
3.苗木
我去过我们国内几个苗木公司,嫁接的接口愈合是不完整的,细节做的不好。引申到另一个问题,用自根苗好还是嫁接苗好?如果嫁接愈合100%的话,是没有区别的。但就是怕它断,嫁接技术过关的话,就没问题,所以在西部地区也鼓励用自根苗。但嫁接苗的优点也很突出,它可影响接穗果实的品质,在不同的地方选择不同的砧木以达到最好的效果。美国现在非常推大苗,大苗在土里多长一年,种植后成型非常快,现在有相当多的企业喜欢这种大苗。
另外,从品种——栽种——最终分析——酒的品质——评价——消费者形成一个大数据。这个数据积累多的时候,我认为是非常有用,有价值的。
我们做市场,必须抓住葡萄是健康饮品这一点。红酒健康说最早来自于法国的文章,1992年,法国波尔多说红酒对心脑血管有帮助,然后国内媒体一下子宣传得非常厉害,整个消费也跟上了。很多的企业把白葡萄砍掉,因为消费者不买,所以这种导向非常重要。国外一直在改变栽种方式,给它一些施压,一些逆境,让葡萄积累更多的有益产物。
年轻是产业发展的未来,现在年轻人喝的东西、吃的东西不一样。年轻人喜欢喝低度的葡萄酒,所以现在国外有一些企业在做低度葡萄酒。纳帕酒从80年代到2000年,酒精度从13度涨到15度,现在要回归,把度数降低,做9度的,11度的这些酒款。新西兰也正在做无醇的葡萄酒,所以这个方面我觉得对我们应该有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