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本科毕业于华中农大,现就读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他以第一或共一作者在《Nature》旗下期刊(IF:39.1、33.1)发表论文

 时间:2024-07-30
孙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2019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2019年至今,就读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师从高彩霞研究员,曾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振声特别奖等奖学金。在读期间围绕大尺度DNA靶向精准操纵工具开展研究,开发了能够实现植物大片段DNA精准定点插入的PrimeRoot编辑器,为基于基因聚合的作物分子育种奠定了技术基础,该研究与实验室另一项成果一同入选2023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Reviews Genetics等期刊发表论文。

现代作物育种正迈入全新的基因组设计时代,以基因组编辑技术为主流的基因组靶向修饰工具引领了作物育种方式的颠覆性变革和作物育种效率的大幅提升,其研发和应用水平将对未来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组长期致力于基因组编辑技术的自主创新,在精准基因组编辑技术研发、作物基因组编辑育种方法以及种质创新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2024年4月24日,国际重要综述期刊Nature Reviews Genetics在线发表了高彩霞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的题为“Targeted genome-modification tools and their advanced applications in crop breeding”的综述文章。

该综述首先总结了各类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优化策略,并着重阐述了碱基编辑、引导编辑和大片段DNA精准操纵工具等精准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前沿研究进展;此后,系统介绍了植物基因组编辑中使用的递送方法,尤其强调了无需组织培养和无需外源DNA整合的递送技术的应用前景;继而从“创造全新优良等位基因”和“创新作物育种技术”两个方面全面展示了以基因组编辑技术为代表的基因组靶向修饰工具在现代作物育种中的变革性作用;最后,文中讨论了基因组编辑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展望了对植物基因组进行精准靶向修饰的多样化场景,并探讨了基因组编辑作物在应用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本项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A及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资助。高彩霞研究组博士研究生李帛树和孙超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李家洋院士指导和参与了文章的撰写。

640.jpg

图:基因组靶向修饰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76-024-00720-2

基因组编辑技术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为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历经十余年的不断迭代和迅猛发展,基因组编辑技术经历了如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CRISPR-Cas9技术为代表,利用序列特异性核酸酶良好的靶向性和可编程性,在基因组特定位置产生DNA双链断裂,继而通过细胞内源修复机制产生随机、不可控的小片段插入或删除,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第二阶段包括碱基编辑技术和引导编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碱基编辑技术能够在不依赖DNA双链断裂的情况下实现特定碱基的高效精准替换,而引导编辑更是能够精准实现碱基的任意形式突变以及小片段DNA的精准插入或删除,大幅提升了基因组编辑的精准性,极大地拓宽了技术的应用范围。上述技术的叠加使得科学家们能够高效、快速并准确地实现基因敲除、碱基定向突变及少量核苷酸的插入或删除等小片段DNA水平的精准操纵。随着生物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小片段DNA的编辑已经不能满足研究和应用的需要。新的需求正引领基因组编辑技术突破DNA操纵长度的限制,迈入第三阶段:即实现kb级大片段DNA甚至是染色体水平的精准编辑。然而,目前能够实现大片段DNA精准操纵的基因组编辑工具还十分有限,尤其在植物研究领域,相关工具还未见报道。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组开发了PrimeRoot (Prime editing-mediated Recombination Of Opportune Targets)技术,通过系统整合优化的引导编辑工具和位点特异性重组酶系统,实现长达11.1 kb的大片段DNA的高效精准定点插入。研究人员首先通过结合该实验室开发的ePPE(Engineered Plant Prime Editor)(Zong et al., Nature Biotechnology, 2022)以及David Liu实验室研发的epegRNA(Engineered pegRNA)(Nelson et al., Nature Biotechnology, 2021)在植物细胞内建立了dual-ePPE系统,实现了最高效率可达50%以上的短片段DNA的精准定点插入,继而使用荧光报告系统在水稻原生质体中评估了分属丝氨酸家族和酪氨酸家族的8种位点特异性重组酶的工作效率,最终将dual-ePPE与筛选出的高效的酪氨酸家族位点特异性重组酶Cre相结合,开发了能够实现大片段DNA精准插入的PrimeRoot系统。该系统在水稻和玉米中能够实现一步法大片段DNA的精准定点插入,效率可达6%,成功插入的片段长度最长达11.1kb。相比于传统非精准的非同源末端连接 (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 NHEJ) 策略,PrimeRoot插入5kb及以上DNA片段的效率有明显提升,且插入完全精准可预测,在编辑效率和精准性上具有显著优势。

该工作中还展示了PrimeRoot介导的大片段DNA精准定点插入的两个具体应用场景:启动子的原位插入是基因功能研究以及新性状创制的重要途经,研究人员利用PrimeRoot在水稻HPPD基因的5‘UTR区精准插入了Actin启动子(1.4kb),成功实现了启动子序列在功能基因UTR区域的原位插入;外源功能基因的导入是赋予作物新性状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传统基于农杆菌的转基因方式插入位置随机且不精准,往往导致内源功能基因的破坏或外源插入基因表达水平不稳定,使得理想种质的筛选过程繁杂冗长,PrimeRoot大片段DNA精准定点插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方案。研究人员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出了水稻内33个可用于外源基因插入的基因组安全港(Genomic safe harbor, GSH)区域。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传统农杆菌介导的T-DNA插入是完全随机不精准的,且无33个GSH内的插入事件。相比之下,PrimeRoot介导的插入能够完全精准定点地落入指定的安全港区域且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不到可预测的脱靶事件。在此基础上,作者使用PrimeRoot将稻瘟病抗性基因pigmR精准插入到预测的GSH内实现了快速抗病育种。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PrimeRoot的效率,作者在水稻中建立了PrimeRoot组分和插入DNA组分的连续转化体系,该体系下大片段DNA精准插入的效率相较于一次转化提高了2-4倍,插入Actin启动子(1.4kb)的效率达8.3%,插入pigmR基因表达框(4.9kb)的效率达6.3%。

综上所述,研究人员通过工程化结合引导编辑器与位点特异性重组酶,开发了能够在植物中实现10kb以上大片段DNA高效精准定点插入的PrimeRoot系统,该系统将为基于基因堆叠的植物分子育种和植物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于2023年4月24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高彩霞研究组博士生孙超、雷源和李帛树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彩霞研究员与北京齐禾生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Kevin Zhao博士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刘俊教授、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王延鹏研究员参与了该研究。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重点项目、中国农业农村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的经费资助。

微信图片_20240730093951.jpg

图:PrimeRoot编辑器的建立及优化

a,PrimeRoot编辑器的原理及模式示意图
b,不同构建形式的PrimeRoot在水稻和玉米中的编辑效率
c,连续转化法介导的高效PrimeRoot示意图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3-01769-w


行业资讯
  • “绿色生态农业论坛”暨国家现代农业与食品前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23年会在雄安新区成功举办

    “绿色生态农业论坛”暨国家现代农业与···

  • 芯片育种公司双绿源获隆平生物数千万元战略投资

    芯片育种公司双绿源获隆平生物数千万元···

  • 祝贺!联盟成员周俭民研究员获2023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祝贺!联盟成员周俭民研究员获2023···

  • 华中农大张启发院士/南京农大万建民院士团队“背靠背”克隆出水稻显性雄性不育基因

    华中农大张启发院士/南京农大万建民院···

  • 祝贺!联盟成员董莎萌教授

    祝贺!联盟成员董莎萌教授

  • 联盟秘书长张兴平博士在第七届国际瓜类作物学术大会上做主旨报告

    联盟秘书长张兴平博士在第七届国际瓜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