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万建民院士:水稻育种的六个趋势

 时间:2024-09-29

“BT+IT+DT”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和实施发展计划,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水稻事关国家口粮安全。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快构建高效的育种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大突破新品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整体提升我国水稻科技创新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实现种业强国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


日前,首届安江杂交水稻大会在世界杂交水稻发源地湖南怀化举行。来自水稻界权威院士专家、全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和企业代表共200多人参会。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作《水稻分子遗传育种领域研究现状与发展建议》报告。


640.webp.jpg

现状

市场呼唤优质、多元化品种

水稻是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亚洲是最主要的种植地区。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水稻总产为7.8亿吨,消费量为7.76亿吨,整体供需呈“紧平衡”。

“良种是确保水稻安全生产的核心。提高水稻单产至关重要,尤其非洲和东南亚地区。”万建民指出。

作为全球第二大水稻种植国,我国水稻总产却稳居第一,这主要得益于更高的单产。2023年我国水稻平均单产为475.8公斤/亩,已提升至1949年的3.8倍,是目前全球平均水平的1.5倍。

数据显示,良种对我国水稻增产贡献率超过50%。我国水稻品种经历了多次迭代,50年代矮化育种和70年代杂种优势利用,使水稻单产分别提高20%以上。


但我国的稻米品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据万建民介绍,长期以来我国偏重产量提高,品质改良起步较晚,稻米优质率偏低。缺乏针对不同消费人群的各类优质稻米,亟需创制功能型新品种,开发营养专用稻米产品。

“全国大约3.4亿亩盐碱地有待开发,仍然缺乏耐盐碱水稻品种。”万建民表示,此外,多抗、耐逆、养分高效利用品种也是市场和广大种植户所亟需的。

趋势
水稻育种迈入“BT+IT”智能设计时代

目前发达国家的种业公司基本处于育种3.0阶段,大型跨国种业公司进入4.0 阶段。而我国正从2.0向3.0迈进,与跨国公司存在代际差。

会上,万建民分享了水稻育种的六个趋势:

在种质资源上,鉴定向规模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全景组学成为系统解析优异种质的重要方向。在基础研究上,基因资源挖掘、多性状协同改良等不断取得突破,泛基因组构建成为基因资源规模化发掘的重要手段。在育种技术上,底盘技术、前沿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在品种创制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基因资源挖掘成为全球竞争焦点,趋向高效化规模化发展。”万建民表示,品种培育每一次重大突破都离不开关键基因资源的发掘利用。历史上,利用水稻矮秆基因sd1,提高产量20%以上。利用野生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CMS,实现三系配套,大幅提高水稻产量。

在生物育种产业化上全球生物产业稳步发展。2008年我国启动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已建成较完善的全产业链的转基因育种创新体系,关键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研发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稳步推进,已创制一批重大产品。如一批抗虫、耐除草剂玉米,耐除草剂大豆通过国家审定并开始生产应用。抗虫水稻国际领先,获得了美国上市许可。抗旱和氮高效玉米、抗旱小麦、抗虫大豆、优质棉、抗乳房炎奶牛、抗蓝耳病猪等形成丰厚的品种储备。

在创新体系上,发达国家已形成完善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2019年,拜耳、科迪华、先正达在全球作物种业市场的占有率合计超过50%。

这种体系分工明确,政府投资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企业投资种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是知识产权明晰、管理体系健全、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成熟的全产业链体系。

挑战
我国前沿育种技术短板依然突出

“我国是生物技术研发大国但不是核心技术策源地,尚未掌握基因编辑CRISPR技术核心方法与关键改进原始专利。”万建民表示。

目前我国的前沿育种技术短板依然突出一是核心技术专利缺乏,我国专利数量居全球第二,但与美国差距较大。美国高价值专利是我国的30.7倍,占据生物技术核心专利70%。基因编辑底盘工具、合成生物元件、全基因组选择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二是前沿育种技术应用滞后,全基因组选择、大数据等技术尚未广泛应用。

此外,我国的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有待提升。一是国外资源引进有待加强,我国水稻资源中国外资源占比仅20%。二是精准鉴定规模有待扩大,国家库存资源仅14%左右完成精准鉴定,三是鉴定技术有待升级,高通量表型组学等多组学技术应用较少。

基础研究原创不足。一是重大育种价值基因缺乏,复杂性状、多性状协同调控关键基因不多,基础研究与育种应用结合不紧密。二是育种理论方法创新能力偏弱,多维组学数据类型和规模不足,机器学习模型和生物学过程融合不够。

重大新品种迭代升级迟缓、同质化。高产优质品种上,缺乏与日本越光、泰国香米KDML105对标的优质食味水稻。在绿色高效品种上,亟待创制抗螟虫、抗褐飞虱、抗稻曲病、抗稻瘟病、养分高效等品种。在环境友好品种上,亟待培育耐极端高低温、耐盐碱等品种。

种企育种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一是市场集中度低,前5名种业企业市场份额合计为14%。二是企业投入不足,前50强企业科研投入13.8亿元,占销售收入的6.25%。三是种业企业创新能力弱,我国水稻种企仅5%具备自主选育能力,拜耳作物种子收入、研发投入和科研人员数量分别是隆平高科的19.5、17.2和16.8倍。

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一是科企融合不足,种业上中下游衔接不紧密,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尚未形成市场导向的高效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协同创新不够,科研院校与企业协同研究缺乏,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三是创新要素流动不畅,科研单位人才、平台和资源难以流动到企业。

如何构建现代高效种业创新体系?万建民认为,要在利益共享上深度融合,构建利益共享新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校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优势和企业的品种选育、推广应用优势。在科技投入、人才培育也要发力。

万建民建议,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增强源头创新。强化育种基础研究,加固理论基础。突破关键技术,构建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培育突破性品种,提升种业竞争力。构建现代高效种业创新体系。完善优化种业政策。


行业资讯
  • “绿色生态农业论坛”暨国家现代农业与食品前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23年会在雄安新区成功举办

    “绿色生态农业论坛”暨国家现代农业与···

  • 芯片育种公司双绿源获隆平生物数千万元战略投资

    芯片育种公司双绿源获隆平生物数千万元···

  • 祝贺!联盟成员周俭民研究员获2023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祝贺!联盟成员周俭民研究员获2023···

  • 华中农大张启发院士/南京农大万建民院士团队“背靠背”克隆出水稻显性雄性不育基因

    华中农大张启发院士/南京农大万建民院···

  • 祝贺!联盟成员董莎萌教授

    祝贺!联盟成员董莎萌教授

  • 联盟秘书长张兴平博士在第七届国际瓜类作物学术大会上做主旨报告

    联盟秘书长张兴平博士在第七届国际瓜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