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联合国内优势单位,成功克隆了大豆遗传育种界寻觅50年的雄性不育基因MS1。5月4日,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据作科所孙石研究员介绍,大豆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花器官小,人工杂交困难、效率低,不同地理来源品种常因花期不遇进一步限制了品种间的基因交流,导致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狭窄,遗传改良进度缓慢。构建轮回选择群体是拓宽作物品种遗传基础的有效方法,我国学者利用引进的雄性不育ms1突变体,成功构建了针对不同产区的轮回选择基础群体,并选育出大豆新品种。然而,由于一直未找到该基因,无法建立高效的育种技术体系,严重限制了轮回选择育种的效率。
本研究针对不育基因的特点,提出了公共对照池分子克隆策略,即利用已公开的大豆品种重测序数据作为公共对照池,以ms1雄性不育纯合材料构建突变池,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定位了ms1基因位点,并通过CRISPR/Cas9技术,创制该基因编辑突变体,成功再现了ms1材料的雄性不育表型,从而有力证实了MS1基因突变导致ms1材料的雄性不育。
该研究为提高大豆雄性不育ms1轮回选择群体的育种效率、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定向导入雄性不育性状、拓宽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提供了重要支撑。